工业富联究竟有什么前景,郭台铭转型升级还是自我挖坑?
2019-04-14 22:35:24
  • 0
  • 0
  • 0
  • 0

     自从富士康子公司工业富联在A股上市之后,郭台铭的身价就经常性地在“台湾首富”周围徘徊,仅仅一两个涨停,代工大王就傲视全台湾,仅仅一两个跌停,立马就被一些神秘的投资家超越。有网友评论,郭台铭搞出一个“工业富联”,就是想来A股圈钱,台湾首富轮流坐庄,似乎也印证着如此论断,但依郭总裁如今的声望,他应该不会太在意具体的金钱数字,代工之王和马云一样都是对钱不感兴趣的人,据业内人士透露,富士康的财务部分要花费大约1年的时间,才能算清楚整年度运营状况,也就是说,有些综合性的财务数字只能延迟一年才能准确地知道,很难想象,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工业富联涉及的项目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等前沿技术,旨在建立新型的智能制造生产线。过去三十年,富士康充分享受着中国大陆的人口红利,也依靠兢兢业业的勤勉态度创造了中国制造的黄金二十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红利逐渐降低,郭台铭一直谋求转型,从电商到自主品牌手机,再到收购夏普向产业链上游移动,可惜均收效甚微,年近古稀之年的他一度萌生“退意”,直到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让其重新燃起斗志,在一份声明中,郭台铭表示:我不会选择退休,要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

工业富联:鸿海核心业务的升级包?

     工业富联在A股上市之后,郭台铭再度成为金融舆论的焦点,一方面,工业富联创造了A股上市的最快纪录,另一方面,他们也成为A股最大的科技企业,比起一些皮包公司来讲,工业富联是背靠鸿海以及苹果大订单的太子公司,前景和钱景可谓一片大好,而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高调宣称:工业富联是自己的第三次创业,他立志要把全部的精力集中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时刻不能放松。

     显然,这延续了郭台铭一贯的工作风格,他本人有着超强的体能和智慧,同时,要求手下的高管们具备同样的素质,但天才总是少数的,于是富士康很多高管都会掉头发,或者搞的神经衰弱、晚上失眠,而一些基层员工更加难以适应,这也是为什么会经常爆出“血汗工厂”的根本原因,当普通人无法适应高强度的要求时,就只能用抱怨来宣泄。好在,历史总会由英雄来创造,而非抱怨者,事实上,郭台铭的第三次创业,最大的看点就是工业富联如何升级中国制造业?总的来说,工业富联有三项主营业务: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和精密工具、工业机器人,其中,前两项算是郭台铭未来要关注的领域,而精密工具、工业机器人则是其实打实的核心竞争力,整个鸿海集团就是建立在精密模具之上的。

     现在,鸿海同苹果的合作有两大分支,一个是最终的手机组装出货,承担着最苦、最累、利润最低的角色,另一个则是iPhone的外壳生产,利润率仅次于芯片、显示器,相信拆过苹果手机的人都知道,iPhone的外壳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品,部分尺寸的精度小于0.01mm,而且最近几年,又加入天鹅黑、玫瑰金、越做越薄,外壳又承担着信号的接收和发射任务,毫不夸张地讲,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家企业能够交付如此完美的外壳,但模具生产一直是个高体力工作,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达到苹果要求的精度,富士康需要安排一整条线的人祛除毛刺,有些员工每天就拿着锉刀,把一块块粗糙的半成品,加工成苹果需要的艺术品,而在一些化成、阳极、电镀车间则充满着大量的化学品味道,富士康的职业安全足够到位,但总也免不了产生些危害,这也是为什么基础员工的离职率非常高,而一旦离职,就要重新培训新人,在良品率、生产效率、品质方面都会打折扣。

     所以,工业富联的机器人研究,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升级现有的核心业务,他们交付的产品是一种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机器装置,主要用于执行重复度较高或者危险性较高的工作,不仅能节省人力支出,更能提高产品的精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员管理工作,对于中层主管的需求也会大大降低,从而全面升级核心业务。

全面撒网,工业富联有可能是传统制造的大坑?

     当然,工业富联不止于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开发,更涉及精密材料、精密工具、自主研发的纳米复合涂层等等,背靠全球最庞大的生产数据库,郭台铭自然不会放弃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事实上,他早就在台北、深圳等地建制起“黑灯工厂”,这几乎就是未来工厂的模板,也因此入选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的“灯塔工厂”,全球只有七家而已,至于说,工业富联旗下一些通信5G、云存储之类的业务,更像是玩票而已。

     从现在的发展势头看,新型的智能化生产线势必会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流,加之,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地大举推进,未来的大概率事件是:制造业不会集中于亚洲,而是分散于世界,这有可能成为鸿海最大的挑战。

     如前文所述,郭台铭在过去三十年充分享受着中国人口红利,现在红利逐步降低,但依旧存在,富士康的主营业务依旧需要大量的“四流”人才,只需要去河南郑州、四川成都、深圳龙华等地的iPhone Town内走一圈,就会知道:目前的中国制造业依旧需要靠操作员的双手来支撑。之所以会有此状况,正在于工业机器人还不够聪明,面对复杂的生产线状况,依旧需要人类大脑的综合性判断,面对严苛的品质要求,依旧需要人类大脑把其转化成为具体可执行的操作步骤,机器彻底取代人类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路。同时,依照中国的教育体系结构,大学生的技能尚没有达到“智能制造”的水准,我们依旧需要那些单调、重复、枯燥的工作,来维持社会稳定,也正因如此,富士康才能经常性获得地方管理者的支援,从而形成“政策性的制造优势”,而一旦智能制造大规模普及,这些优势也会消失,从这个角度讲,郭台铭和地方管理者必须思考如何稳步、健康、扎实地实现智能制造。(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