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信仰要从属于理智
2021-09-26 23:07:52
  • 0
  • 0
  • 0
  • 0

塔利班政变之后,一位阿富汗女子从喀布尔飞往印度新德里,她对着记者哭泣到:世界抛弃了阿富汗,当地人民面临死亡,女性不会得到权利。自此之后,世界抛弃阿富汗,变成了全球流行语,大家都曾有一种小冲动,希望了解阿富汗以及那里的女孩们。于是,纪录片《一个阿富汗女孩的故事》热度提升,它的叙述者是一位年轻的阿富汗女孩,影片中的场景令人压抑,有一种死亡的味道。

女孩口述:生下来就要学着伺候人,会冒着严寒打水回来,供男人们洗脚;还有,女孩不能上学,甚至不能表达想要学习的愿望,否则,全家人都会遭到毒打。在女人结婚之后,要带上厚厚的纱布,露脸会和露屁股一样羞耻,当她第一次和丈夫完成夫妻生活之后,不仅孕育出孩子,更种下深深的愤怒。上帝看了估计都要感叹:阿富汗为什么要抛弃女孩呢?

相比于让世界了解阿富汗女孩,其实,更需要让阿富汗女孩、阿富汗男人了解世界,她们需要知道在并不遥远的中国,女孩不仅能上学,而且还能顶半边天。如今中国的父母都希望能多生一些女儿,因为女儿更加贴心是小棉袄;而在稍微遥远的欧洲和美国,最少嘴上他们会说大家生来平等,都是一样得好,没有人比谁更好,女性能接受教育、当议员和总统,总之,女性地位很高。

尊重信仰,但信仰要从属于理智

对于一些极不正常的现象,人们无法搞清楚是如何形成的,更确切地说,是不愿意搞清楚,就把它们归为迷信或者宗教的力量。其实,阿富汗曾经也有女英雄,能够学习、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愤怒,但因长期的战争和统治阶级的需要,慢慢地就抛弃了女孩,而当女孩们想要反抗时,却又被“信仰的力量”所压制。

在纪录片中有提到,女孩刚生下来就被告诉阿富汗的女人大抵如此:早早地学会伺候男人,需要背着弟弟妹妹,直到他们学会走路;只要超过11岁,身体完成50%的发育,就要和表哥结婚,帮父亲得到5000美元,用来还债或者给哥哥买一台二手汽车;结婚之后,更加悲惨,不能露面,不能说话,更不要谈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生活这些高级事儿了。

有些信仰之所以应该遭遇诅咒,正在于它们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物质生活,还会把精神生活搞得一塌糊涂。正如阿富汗强加给女孩的信仰,让很多人都过着悲惨的一生。此外,信仰还给这样的悲惨生活,添加了大量的细节,以至于让阿富汗的男人甚至是母亲、女人们都彻底忘记:这样的生活需要改善。

信仰总的来说是一件不错的事儿,有信仰、就年轻嘛,但任何信仰都要从属于理智,尊重人类本性的意愿,尤其不能毁坏人类的身体。确切地说,理智从一开始就应该成为“信仰”的一部分,甚至要把其当作信仰的基本属性。比如在纪录片一开始,讲述者女孩就说:自己不能表达想要学习的愿望,否则,全家人都要被毒打或者直接挨枪子儿。阿富汗人并不觉得这样的事情不可接受,倒是会质疑:女孩为什么要上学?这大概就是一种信仰,但显然,如此信仰就很不理智,更像是塔利班暴力统治之下的屈从,久而久之,就变得习以为然,再经过统治者加工,编纂成冠冕堂皇的信仰,枷锁女孩之一生。

其实,不止于阿富汗,在很多贫穷落后的封建社会、封建国家都有这样乱七八糟的信仰,比如在清朝时代,有大量的满族人天生信仰自己高人一等,于是每天遛鸟、泡茶馆、养鸽子,既不会耕田种地,又不愿意经商。如此奢靡的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等富庶的朝代尚且能维持,他们也乐得逍遥,但是到了晚清时代,国力日渐衰弱,满族人依旧坚持“高人一等”的信仰,直到活活饿死,也不愿意做工和经商,实在是悲剧;还有,在封建时代,普通的百姓常常陷入“身份定位”的禁锢中,比如有的村庄盛产太监,很多男孩子就会以“净身入宫”为骄傲,而他自己也因能服侍到皇族和贵妃感到无尚荣光,了此残生。

人的幸福需要自己争取

毫无疑问,《一个阿富汗女孩的故事》所展示的生活是极其残酷和缺乏理智的,即便再怎么被冠以“尊重信仰”的说法,都不应该提倡。在影片最后,女孩下定决心要奋起反抗,这样的画面虽然令人有些振奋,但个人认为大概率会失败,毕竟,她要突破信仰、突破文化和传统,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者说需要一生反抗,才能换来的美好生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优秀纪录片的特性,正在于尊重事实,尊重血淋淋,让世界另一端的人了解到:原来这样的生活真实存在。当然,阿富汗女孩的经历,最好不要让世界上的其她女孩经历,毕竟,那是一种真正的残酷和罪恶。而纪录片在世界其他地区播出时,更直接的意义在于:激发起全球女孩之于现实生活的热爱。

当然,如此热爱是基于“可耻”的比较。如前文所述,美国、欧洲、中国的女性,地位都是很高的,不仅可以接受教育,还在婚姻生活中占据主动地位,甚至不少人能出任CEO和议员、国家的最高领导等等,但大家要清楚,这些局面并非一撮而就,都是经过抗争才最终得来的。

就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的幸福需要自己争取。(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